2018年12月22日 星期六

我的名字叫做紅 讀後感

書名:我的名字叫做紅 My Name Is Red
作者:奧罕.帕慕克 (2006諾貝爾文學得主)



這本書在書架上擺了兩年都沒看完,因為文筆修辭華麗,作者習慣用一定比例的篇幅描繪各個場景、擺設、外觀,不太符合我自己近幾年來的口味,所以就這麼一直擱置,直到兩天前才一口氣硬幹完。

故事背景設定在1591年的伊斯坦堡,當時由信奉伊斯蘭教的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統治。在那個時代不管是為了宣示財力、傳達宗教理念或者名留青史,某些熱愛藝術的蘇丹會召集細密畫家」成立工作坊來為他繪製書本的插畫、花邊。

這個故事以一個工作坊鍍金師之死作為起頭,他是怎麼死的?為何而死?透過本人、兇手、一隻狗、多位細密畫師、甚至是一張書頁、書頁上的圖樣、一抹顏色等等的多重視角一層層地推進故事。但不要誤會,這不是一部懸疑推理小說,而是透過這樣的技法呈現文化與立場衝突。

故事可以分成兩個主線,一個當然是命案背景,細密畫師間的矛盾如何引起殺機;另一則是主角布拉克和莎庫兒的感情線。

而在這部著作中,作者對於細密畫這門學問的描述是非常詳盡精彩的,相信有做了相當程度的考究,超乎我個人對一部文學小說的期待。來看看下面幾段關於鄂圖曼細密畫特色的描述:


追求極致精細以致失明

一幅真正的繪畫並非取材於眼睛在某個剎那看見的事物,而是根據手的記憶自然產生的。

細密畫家藉由繪畫尋求阿拉眼中的凡間世界,這種獨特的眼界,只有經過一輩子的辛苦作畫,當細密畫家耗盡一生,消耗殆盡眼力之後才可能獲得。

細密畫家必須花五十年時間,不停練習畫馬,才能真實描繪出阿拉擬想期待的馬匹。最完美的馬匹畫應該是在黑暗中完成,因為真正的細密畫家在五十年的工作後,必然已經失明。

老細密派畫家認為失明是至高無上的榮耀,若年老未失明,他們會覺得難堪。甚至到今天,因為害怕別人認為這證明他們缺乏才華與技巧,甚至會假裝失明。

反對個人特色與風格

細密畫家不留自己簽名,否則是把從前輩大師的技巧風格當作自己功勞;不加特殊筆觸變化,完全仿造前輩大師。

三位細密畫師以前輩大師的手法,分毫不差地畫出同樣的場景。儘管如此,其中一人想要凸顯自己,把圖畫的美歸功於自己,因此在花園最偏僻角落的水仙花叢中藏入自己的簽名。這位藝術家厚顏無恥的行為,違反前輩大師的謙遜態度,立刻被放逐出卡茲文。

在榮耀的古蘭經裡,「創造者」是阿拉的屬性之一。只有祂才能無中生有,賦予生命。畫家犯下最重大的罪刑,便是自認如祂一樣能創造。

強烈宗教色彩

「你採用的透視技法,純粹是撒旦的誘惑。你刻意採取法蘭克技巧來繪畫一張臉孔,讓觀者以為他是真實而非圖畫。」

「這是魔鬼的作品,不僅因為圖畫的透視觀點會從真主的觀點下移至一條狗的層級,更因為依賴威尼斯人的技法,把我們穩固的傳統跟異教徒混在一起。」


「畫家不是畫自己看見的,而是畫阿拉所見的景象。我們迷惑中觀察到的混亂戰場,在祂全知全能的眼中則是兩隊整齊劃一的對峙軍隊。」

一個人有沒有可能創造出褻瀆的藝術,卻不自覺?」


因細密畫被賦予的宗教意義,細密畫家需要面對更多東西文化交流所引起的衝突,同時也釀成一連串的悲劇。



這部作品我認為是認識伊斯蘭文化的不錯的媒介,不過自己不是很能理解那種對宗教的執著程度,反而是故事中布拉克和莎庫兒的感情線更能引起我的共鳴

莎庫兒這個人物性格非常鮮明立體,她聰明勇敢(或狡猾)、懂得掌握局勢。育有兩個兒子的寡婦周旋於兩名追求者間獨善其身、依附多方,需要相當有智慧的手段。來看看下面兩個段落:


(莎庫兒第一人稱)
不懂自己為何用專橫而虛偽的態度面對布拉克說話,現在我明白了,唯有透過這種語調才能說服布拉克相信未來可能發生一連串連我也難以置信的事件,而他還得加把勁才能脫離孩提時的愣頭愣腦。


「只因為這些不是我的想法,我是多年來從父親身上學到的。」我這麼說是為了避免他輕忽我的話,認為這些計畫是從一個女人家的腦袋裡冒出來的。

莎庫兒清楚自己優勢何在、危機何在,拋出什麼樣的語句能夠收獲什麼樣的效果。故事設定中她24歲,布拉克還長她12歲,看到他還得加把勁才能脫離孩提時的愣頭愣腦這一句評語就想笑。奧罕.帕慕克所塑造的這個腳色有血有肉,比想像中的伊斯蘭國家文學作品新潮得多。


總結,如果能耐得住性子看完細密畫風般的文體,這是部有厚度有深度值得一讀的作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